随笔|物质与精神
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.
本句语出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,其后被许多文章引用,其揭示了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.但有趣的是,它与我们如今的很多观点有着相同之处.
这句话的核心在于物质充足可以促使礼仪的产生,我们姑且使用物质的狭隘定义,即在于可以满足人类物欲的实体.
唯物史观中有言,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.而放在这里便是物质的充足决定了精神的富裕.在叔本华的苦难钟摆中,伴随着人生的就是痛苦,人的一生不过是追寻着欲望罢了.因此,在此前提之下,物质的满足即人类物欲的满足,满足后的便是痛苦的空虚,人类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了更高的层次,便是由物质生活转移前往精神的世界,即是灵魂和文化的具象体现,这一行为的过程便是物质满足伴随的欲望所驱动的.
乌托邦或说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也是如此,它所必要的条件便是人类的物质可以满足人类的较高需求,人类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.在此设想下,人类的发展力便从物质转移到了精神之上,而人类的区域文化属性决定了所形成文明的表征形态.
管仲认为,百姓之所以无礼无德,是由于生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物质的基础不能成立,那么精神文明的建立更加无何说起.只有通过物质的满足来支持百姓的生存,从而使百姓由生存转向生活,才能塑造起区域的文明体系.这便是在自我已经满足的前提下,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时,自然而然地将行为趋向于群体的满足,进而探寻更高层次的自我满足及实现.
所以人欲望的升级往往经历三个阶段,由个人到群体再回到个人,如果单看这一过程,往往会觉得这不可思议,为什么个人欲望会趋向群体,群体的满足怎么又会产生个人的欲望呢?我们重回其本.
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初,人的欲望就是生存和繁衍,这种欲望的本质则是自私的,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,人类展现了其群体的属性,开始从个人的满足渐进到群体性的成就,开始发展社会文化,例如艺术、文学以及道德文明.这种物质到精神的转变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.在群体的社会属性中,人们则由群体性转到了个人,开始寻求群体中个人的最大利益,获得欲望的满足,由此产生分配,阶级以及统治.
因此,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体.
- 本文标题:随笔|物质与精神
- 本文作者:结月lalalll
- 创建时间:2024-04-29 23:33:07
- 本文链接:https://lalalll-lalalll.github.io/essay/materials-and-spirits/
- 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